沒別的,只是想跟妳說說那些關於獨立自主的事

FASHION

許多女孩對獨立有一知半解的情懷,

對愛情有過多的幻想,

對努力有太多的口號,

最後活成連自己都不愛自己的那種人。

前陣子滴咕了幾句感慨,大概是有些人看不懂,紛紛來問我。

「女人選擇了婚姻就表示從此不獨立了嗎?」

「為何選擇靠自己就要忍受孤獨呢?」

「我可不可以嫁給愛情同時他還很有錢?」

「嫁給有錢人並成為他唯一合法妻子掌有大權應該也是一種獨立吧?」

「為什麼妳覺得職業婦女的價值高於全職媽媽?」

看到這些問題時我很想告訴她們去看看《紅樓夢》,或者去看看張愛玲的著作,了解一下她的生平與為人。後來覺得這個答案太迂迴,也太自大了,於是才有今天這篇文的誕生。那些時髦的都市女孩們,在迎來對自我的覺醒時,不是透過網路的兩性攻略文,就是那些與姊妹們攀比的過程。沒有擁有實質的能力幫自己穩固經濟並正向成長,卻喊了滿腹新女性的口號。嚐著甜頭,逃避著代價,缺乏一個貫徹到底的信念。

那個信念是什麼?說穿了,就是簡單的一句話:

「想過什麼樣的生活,靠自己去爭取。」

而所有靠自己的女人都會知道選擇想要的生活必須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扛不起就不要貪心。這些信念擺在愛情裡成立,擺在婚姻裡成立,擺在事業上也成立。信念包含了獨立、自主、自信、尊嚴與自持(自控),奉勸那些還在鑽研”到男友家吃飯到底要不要洗碗”的女性朋友們,與其浪費時間看分析,不如回過頭看看自己為這個愚蠢的問題耗掉了多少生命值。而這些時間還不如拿來看一集《Sex and the city》。

回到文章開頭,如果自由、愛情與時尚在近代的華人圈裡要找一個role model,我覺得張愛玲是一個很好的代表。有人說她晚景淒涼,一個人死在公寓裡面。這種結果斷定出自於”需要婚姻家庭幸福美滿子孫滿堂死在愛人懷中才叫做人間幸福”的人口中我不太意外,因為他們判斷一個人的幸福只有這麼一個”世俗”的標準。

而古今中外所有”活出自我”的人都是恨不得擺脫這些俗套的。一個把自己的遺囑詳細寫明,並且將財產合理分配給最後照顧自己的人;一個人安靜等待死亡到來,不麻煩任何人的人,被稱作”晚景淒涼”,實在是這個極惡世界給獨立女人抹黑的手段之一。

張愛玲死後的帳戶加上外幣存款在當時(23年前)總共超過一千萬台幣,後來接管這筆錢的摯友宋淇夫婦也未因自己不夠富足的生活而挪為自用,其子宋以朗先生用這些錢在張愛玲曾就讀的香港大學成立了「張愛玲紀念獎學金」,每年頒發給來自中國或台灣就讀文學或人文學科的”女學生”,額度約20萬台幣。

至於她身後的版稅則用來支付翻譯費用。因為她的遺囑除了寫明宋淇夫婦可以用她的錢之外,第二條就是希望他們能請高手翻譯她的作品。

張愛玲一生都”拎得清”,是舊時代裡我最佩服的新女性。即便她是一個生活白痴,連削個蘋果也不會,甚至是個路痴,我也覺得比煩惱”為什麼約我吃飯卻跟我AA”的女人高明多了。

說到這裡,其實都只是前言罷了。

了解張愛玲的生平與影響她最重要的兩個女人,可以開啟妳對獨立自主這四個字不一樣的感官世界。

 

 

母親黄逸梵:自由、愛情與時尚的啟發

 

張愛玲的母親黄逸梵在各種評論中褒貶不一,因為作為一個母親,她的失職讓很多母愛氾濫的人詬病,但如果從追求自由、愛情與時尚的角度出發,黄逸梵在那個大老婆必須忍受丈夫抽鴉片、嫖妓、納小妾,才得以保住地位與頭銜的封建年代,算是一枚十足的先鋒了。

張愛玲沒有得到太多母愛的眷顧,卻從母親那裏受到了極好的西式教育與時尚的啟發,所以在她僅有的美好記憶裡,她看著母親時髦的身影默默許下:

“八歲我要梳愛司頭,十歲我要穿高跟鞋,十六歲我可以吃粽子湯糰,吃一切難以消化的東西。”

黄逸梵在張愛玲4歲時藉口小姑需要監護人而一起留洋英格蘭,自此展開她用那雙三寸金蓮遊歷世界的傳奇。

她其實可以有另外一種選擇,也就是利用女性的原始本能,符合以弱為美、以退為進的中國深層文化裡的男性審美,讓自己過上悠閒的大老婆生活。只要默許自己的丈夫花天酒地,做一個順從而沒有聲音的妻子,便能確保自己衣食無虞,並擁有令人稱羨的一雙兒女,與其他夫人攀比綽綽有餘。

擺在現代,這可能會是很多女孩子認為”不錯的”歸宿,反正偶爾在臉書秀個恩愛,秀個全家福就可以平息一切耳語,指不定還是大家羨慕的人呢。

但黄逸梵並沒有這樣隱忍,或者說她自身對於自由、愛情與時尚的追求高過其他,甚至高過重視自己的親生子女。她有這個認知,也就一生背負了失職母親的標籤至死。但只要她的女兒張愛玲最後依然承認母親是她最愛的人,那麼任何人就沒有資格把標籤貼在她身上。

黄逸梵帶給張愛玲的震撼教育在她16歲逃離父親魔爪那天開始。母親問她:「回去你父親那裏有錢,在我這兒沒錢。錢只夠妳念書,要不妳就嫁人。」

貪圖安逸本就是人之本性,但能在安逸的範疇外分辨走哪條路才能通往更好的未來,而暫時捨棄那份安逸的女人,最後都不太可能吃現實的虧。

16歲的張愛玲選擇走最難的那條路,甚至當時那條路最後會引她走向什麼未來都無法確定時,她就堅持走那條最難的路。

我曾說過,一個女人在獨立之路要拒絕多少誘惑才能穩住自己?這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命題。因為路上會出現各種人告訴妳:「女人最後還不是要嫁人生孩子,這麼拼命幹嘛?」

黄逸梵在張愛玲心中點燃了追求自由、愛情與時尚的星星之火,但這個新女性其實有一點做得不太徹底,恰恰這一點卻是最致命的,也就是她從來沒有正正經經的把自己的才華培養成賺錢的能力。

黃逸梵豪邁的旅行費用,並非她獨立承擔。她依靠的是豐厚的陪嫁與祖上積年累月傳下來的古董(可能有份傲骨存在,並不屑花男友的錢吧)。每次出行,她都要變賣掉一些古董。於是急於逃離封建社會禁錮的她卻做著與丈夫同樣散盡家財、坐吃山空的事,這些與新時代女性自相矛盾的行為讓她因為錢而罔顧與張愛玲的母女之情,甚至讓前來投靠她的親生兒子也吃了閉門羹。

張愛玲從母親那裏看到了錢對嚮往自由的女人的重要性,於是感慨:

「就算是父母的財產,丈夫的錢,也不如用自己賺來的錢自由自在。那是女人的權利。」

 

 

姑姑張茂淵:明白孤獨的真諦才能回頭擁抱真愛

 

所有大齡女青年看過來,你們的偶像在這裡,她叫做張茂淵。

所有不願為結婚而結婚,只願意嫁給愛情的女人們,學習到張茂淵一半的精神在這個社會也足夠立足了。畢竟,說真的,要有她的本事與坦然,也要有充分的見識與勇氣。

她的外祖父是李鴻章,父親是晚清名臣張佩綸,名正言順的大家閨秀,卻在封建年代頂著高齡去留學,順便把自己的嫂嫂黃逸梵給帶去,只因為看不慣哥哥這個滿清遺少迂腐的作派。後來最支持嫂嫂與哥哥離婚的,也是她。

都說女人何苦為難女人,黃逸梵真該慶幸自己有這麼一個作風前衛,頭腦清明的小姑。之後張愛玲憶起,也最懷念與姑姑、母親同住在上海的那段日子。尤其與姑姑同住的10年裡,在思想與生活上都受到她不少照顧。

外人得知張茂淵,都要拜張愛玲的文字。她智慧,所以清高,一個人賺錢養活自己並且還收容了一對母女。(所以當妳連想要的生活都過不起時,妳對獨身的清高便會變成他人攻擊妳武器,我覺得大部分的”勝女”其實”敗”在這裡)

張茂淵不是沒有得到家產的大小姐,只不過比自己的哥哥們短少很多罷了。她用來投資股票結果賠光,二話不說轉過身就開始上班工作。

因為精通外語,她先是在英國的一家商行做會計,後來轉去德國一家電臺做播音員,每天工作半小時,月薪好幾萬。張愛玲回憶,姑姑曾得意地對她說:「我每天說說沒意思的話就能每月掙好幾萬的薪水,妳每天也說著沒意思的話,卻一分錢也掙不到。」(姑姑真頑皮真賤)

後來她跳槽到上海當時最有名的大光明戲院做翻譯,當時叫“譯意音小姐”。放映外國電影時,她同步翻譯為漢語傳送給觀眾。戲院的總經理之後聘請她為機要秘書,一做便是十年。

那是30、40年代的中國上海,出身名門的大小姐與自己的家庭切斷關係,終身一人自食其力。當妳以為她對愛情沒有追求時,其實她做的事情卻恰恰反應出自己對愛情的堅持。

張茂淵最為人熟知的故事,是在78歲的高齡嫁給了自己的初戀李開第。

每個不婚的女子並非抗拒愛情與婚姻,只不過就是對自己要的愛情與婚姻”很堅持”罷了。任何愛情至上的女人都心心念念一位男子,不是為名,不是為利,甚至可以做到祝福對方幸福,當他安份守己的好朋友。

張茂淵帶給張愛玲的影響除了獨立女性該要有謀生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有謀生能力才能愛自己所愛”。這對廣大的女性來說是一個咒語,因為女人通常把愛擺在謀生前面,卻忘記如果想要一個理想的愛情,自己的基本生活得要能自理,而不是在重要的經濟上仰賴他人。

張茂淵與李開第是相知相惜的友人,而女人何苦為難女人這種狗血爛劇也沒有發生在張茂淵與李開第的妻子之間。當李開第的妻子病重時,是她和他兩人輪流照看的,而成熟的情感就是彼此都知分寸,明事理,所以在病榻前,李開第的妻子告訴張茂淵,希望在自己走後,她和他可以結為夫妻。

結果迎來文革10年,張茂淵與李開第雙雙被批鬥,生活慘烈。但卻也是那個遠近親疏都不敢靠近的日子裡,張茂淵堅持定期探望李開第,給予他安慰與支持,並且照顧他的生活。

在此,我想跟私信問我”她很愛一個男人,卻因為目前工作不穩定不夠有錢而不敢嫁他”的讀者說:「妳的真愛為何如此廉價?妳應該馬上去賺錢。」

 

 

黄逸梵+張茂淵=升級版的張愛玲

 

有兩個舊時代中的新女性陪著一路成長,張愛玲可說是兩者的集大成之作。她甚至活得更絕決、更明白、更透徹也更灑脫。

21歲那年張愛玲大三,因為戰爭的緣故,香港失守,港大停學了。她想回上海把學業完成,於是向母親要錢念書,黄逸梵當時也很艱難,於是回信給張愛玲說:

「若現在嫁人,不僅可以不讀書,還可以用學費裝扮自己;繼續讀書,不僅沒錢裝扮,還要為學費傷神。」

可以得知,在母親心中的地位:錢>時尚(美)>讀書(工作),而嫁人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是不是很熟悉啊,各位女孩?是不是妳的媽媽就曾經跟妳說過同樣的話?

回到老話題吧,一個女人在獨立之路要拒絕多少誘惑才能穩住自己?張愛玲又再次面臨抉擇。

她棄學了,選擇賣起了文章(又是一條艱難的道路)。一開始,只是在報紙上發些小短文,賺取一些勉強糊口的稿費。稍安穩後,她便寫起了小說。

1943年,張愛玲抱著小說稿,一家一家地去敲雜誌社的門。在多家拒絕之後,她遇到了《紫羅蘭》雜誌主編周瘦鵑。

周瘦鵑對張愛玲的文筆驚為天人,一個月後,《紫羅蘭》雜誌刊出《沉香屑:第一爐香》,23歲的張愛玲花了兩年的時間從香港回到上海,自此在文壇一炮而紅。她後來最有名的小說諸如《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等皆出於那時候,而第一本小說集《傳奇》和散文集《流言》更奠定了她在上海文壇的地位。

所以她高調說出了「成名要趁早」這句曠世名言。而我最終覺得這句話是張愛玲對於「獨立」最好的解讀。

為什麼出名要趁早?在她那個年代,靠搖筆桿賺錢,名氣是不可少的,有名才能有錢,而經濟獨立了,她的人格才能真正獨立不需要仰賴他人。她在自己還很年輕時享受到這種感覺,她覺得棒極了。

至於她的愛情,我們都知道,她嫁給了渣男胡蘭成,再跟他離婚,然後在美國嫁給了一位年紀比她大30歲的糟老頭賴雅。

當然,這是外界心疼張愛玲的解讀,為她不值。

在這裡我想告訴所有追求真愛的女孩,真愛與獨立之路並不相衝突,衝突的是當妳的真愛與所有人的期望違背時,妳有沒有勇氣不管不顧他人的流言蜚语一意孤行,並在發現錯誤時為自己的選擇買單。

胡蘭成與賴雅之於張愛玲,都曾經是最懂她的人。她說:「因為了解,所以慈悲。」大致也解釋了她對這兩個人的愛情。她與賴雅生活期間迎來了人生寫作的第二高峰,可見得當時確實是開心的。她陪伴賴雅走過他最後的人生,然後才獨自一個人從此深居簡出。

至於對胡蘭成,她也做到了仁至義盡。寫了休書還附上一筆巨款給他渡過難關,從此之後便無任何牽扯。這種作為放在現代也堪稱女性典範,畢竟我們都活在一個離了婚也要想盡方法從前夫身上逼出錢來的社會。

獨立的女人都該要有如此的風骨,愛自己所愛的人,不愛了,遭受到背叛了,也得以全身而退,重新開始。

因為,妳不缺錢,只缺愛。

愛重新找就有了,錢可不是說賺就賺的。

就算沒有愛人,像張茂淵那樣,不也清明自在一生(最後依然等到真愛)。

最後,如果妳要問我,找個人嫁了安安穩穩過現世的日子就這麼”不獨立”嗎?我想藉由張愛玲在《異鄉記》裡的一段話回答:

「中國人無論如何都要團圓過日子,怎樣的貧弱窘境下都要起火煮飯,有妻子,生兒子,那種執著讓人心焦。其他什麼事、其他的人,都不及這些重要,不沾親帶故的,就當死人待,可以直直地撞上去。

中國的大地,真是可怕。這個中國是可憐可鄙的,而其中那股硬要把日子過下去的興頭和糊塗的盼望,又不免讓人有點羡慕。」

我不是鄙視家庭主婦、全職媽媽,而是從來就偏袒職業婦女多一點罷了。

outfit of the day


 

有想法的女人無不重視自己的穿著打扮,哪邊要比別人多點講究這種事,雷達都很敏銳,就算不是打自娘胎天生,也能在日後迅速的發展出一套系統。

每個人都有個啟蒙,模仿也好,複製也罷,最終還是要有自己的風格。

風格這種事跟獨立一樣,別人無法賦予妳,只能自己去琢磨。

.

total Look by PRADA

默許妳可以不用如此奮發向上的誘惑,

其實背地裡都明碼標價著。

-凱特謎之音

RELATED POST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