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普通讀者中的普通寫手

FASHION

不是要你複製別人走過的路,

而是找到你想走的路。

“怎麼樣才能練就像你一樣的文筆呢?”

“你都看了哪些書呢?可以開一個書單嗎?”

“要看多少書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呢?”

以上,是讀者最常問我的問題。我也總揣摩這些問題的意義,究竟,他們是想要速成寫作能力還是想豐富閱讀樂趣?在明白無法複製別人走過的路的基礎上,知道這些對自己究竟有什麼作用?

我想了一下,決定寫一篇文來回答這些問題。

作為一位熱愛寫作的普通人,以及一直持續不斷閱讀的普通讀者來說,我確實有些”心法”可以分享。這些心法,或許可以讓你回頭想想自己從閱讀中得到哪些樂趣?是什麼支持你或者讓你想嘗試寫點東西。

首先,我想說,閱讀是一件極普通也極私人的事。它沒有什麼地方值得炫技,如果有,也是人為方面的操作。像這樣的操作,我們可以在IG上找到很多照片。我也就不一一揭露了。

我從小就喜歡看書(OK,沒毛病,是很普通的開場白啊),那種喜歡是沒有人威脅利誘逼迫,我就能耗費很多時間與精力去做的那種喜歡。做多了,還自己偷偷旋轉跳躍舞不停歇的那種喜歡。國小畢業時,我把學校圖書館的書都基本看過一次了(好,承認這是炫技),小學圖書館藏書真的不多,這並非難事,可對於一個不滿13歲的孩子來說,這是某種不正常。

我長期浸淫在這種不正常中無法自拔。

閱讀是極私密的,久了你會有自己的癖好,即偏愛的類別。幸運的是,看書是一件大人不會反對的事。於是,我就把閱讀習慣從小圖書館跨大到更大的圖書館與書局了。經常在補習班下課時,抓一個小時晚歸待在書局看小說,週末不想赴同學約,就看圖書館借的書。

學生時代沒有什麼零用錢,買書就好比買奢侈品。不像現在,等待登機或在咖啡店等人的當口就能繞去隔壁書店隨便買一本看上去應該不錯的書帶走。可學生時代擁有現在覺得奢侈的東西,就是”時間”。青春啊,真的是大把大把時光可以砸在閱讀上。很多文學名著或經典文學作品,我都是在學生時代看完的。後來發現這樣做有一個好處,就是長大後再次把一些覺得好看的作品拾回時,會看出不同的感想與樂趣。

我稱之為”閱讀的反芻”。

一旦願意反芻,並且反芻之後還覺得味道很好的作品,我就會留在身邊,隨時取閱,甚至做點筆記什麼的。

也因為閱讀的反芻我才明白所謂”經典”是指什麼。

一本著作唯有扛過時間的驗證,才能最終留在人們面前。作家可以有很多很多,但經典文學的位置,永遠都是有限的。

倘若你真的要我開什麼書單,我會建議:「先把中國、西洋堪稱經典文學的作品都看過一次吧。」那些作品構建出作者想傳達的人生觀與世界觀,且不因時代或環境而改變。

用這樣的經典著作打底閱讀基礎,你將來選擇看其他作品也會”比較有品味”。

我聽很多人說過這樣的話:「還是喜歡紙本,感覺才有溫度。」

我以為抱一本書坐在咖啡館或漫步在某個地方是瓊瑤女主角們的惺惺作態,才發現這樣的作態跟經典文學一樣是超越時空的。我也喜歡紙本,但我真的說不出”感覺才有溫度”這種話,對我而言,在手機裡的那些電子書一樣很重要。隨著時代科技的便利,我得以將好幾本書同時輕巧的攜帶在身邊,有什麼比這種發明更人性的?而紙本書拿來收藏很不錯,在家裡翻閱的感覺也確實”很有那麼一回事兒”。例如,我喜歡睡前拿一本書的感覺勝過拿著手機,因為那讓我專心投入在書裡的世界,不會被螢幕彈出的對話框影響。

重點在於你想閱讀,無論那些文字的載體是什麼。但如果你的臉書或IG沒有關注幾個以產出文字、觀點為主的粉絲頁,真的很難讓我信服你說自己喜歡閱讀。

和閱讀的輕鬆相比,寫作(或稱寫文)反而是有難度的。考驗的不僅僅是流暢的敘述,更講究文字的風格,甚至,作者的人生經歷也佔有關鍵性的決定因素。

以張愛玲為例吧,很多人說她是天才寫手,最好的作品在她23歲左右就已經誕生了。成名趁早的不可一世,讓她在上海文壇猶如核爆一樣震撼。但她悲涼華麗又洞悉人性的文字風格卻是以”爛熟紅樓”為基礎的,她受過典型的中式教育,看《紅樓夢》長大,也在香港求學時接觸了很多西洋的東西,加上站在亂世的風口上,不管是家庭背景還是個人遭遇,都為她的文字積累了”靈感”與”功力”。

而且她也總寫,不停不停地寫。這一點,倒是讓我感觸極深了。

想要寫出傑出的文章,光是閱讀是達不到的。即便像張愛玲那樣的天才,也需要透過把想法一次次落實成文字才能”成大器”。

感受力與想像力是很玄的東西。將腦海、心中無形的東西變成有形的文字,這個轉化能力有人天生具備,有人需要後天養成。不過當你一次又一次透過書寫表達想法時,這些重複性的操作會讓你越來越能掌握”轉化”的訣竅,之後就會像吃飯喝水那樣簡單了。

而一位好的文字工作者,一定也具備敏銳的觀察力,他看世界萬物的眼睛跟內心一樣都是打開的狀態,隨時準備接收外界的刺激,用以顛覆腦子的妄想。養成閱讀習慣,觀察日常,試著在腦海抽屜中積累素材,以便隨時調閱

曾有讀者跟我表明想做撰稿人賺錢,於是開始寫文投稿。她問我曾經投過稿嗎?我在手機螢幕那頭笑著回覆:「當然,而且剛開始被退稿的機率很高,十分打擊自信。」(可惜她看不見我那意味深遠的笑容)後來她說,稿子被退時曾一度想放棄寫稿賺錢的決定,我問她是被退了很多次了嗎?她說:「不,是第一次。」

我在手機螢幕那頭又笑了。

從小學開始我就是投稿專業戶,也是退稿專業戶。從小一到小六投給《國語日報》的文章沒有一次被刊登,雖然是瞞著家長老師做的事,也依然感到沮喪。六年之中,我維持一週一篇文的投遞,感覺就像是在跟自己的寫作能力死嗑。

上了國中課業繁重後我就專注考試了,偶爾寫寫文章上上校刊什麼的轉眼一路完成求學。閱讀習慣沒有什麼改變,倒是寫文變得毫無目的性,想寫才寫,不想寫就隨便撇兩行字。真正開始埋頭寫起來已經來到30歲。時間啊,果然能輕易被浪費掉。

如今,我執著寫文十幾年,站在社交平台崛起的風口上幸運成為一名撰稿人,這是時代的餽贈。可我依然想說,文字工作者是一個長期孤獨的角色,雖然有讀者群,但多數的時間裡其實是跟自己較勁的。不管是有主題性的文章、人物側寫、 散文、小說……,都要有邏輯、有系統的歸納,才能使文字具備中心思想,感動自己,感動他人。

如果是想半路出家,或者就是單純想在社交平台上寫出好的文字,推薦你看村上春樹的《身為職業小說家》這本書,或許可以讓你有點兒心理準備。

很少有人像村上一樣,掏心掏肺,用純樸自然的文字剖析自己的寫作心路歷程。熟悉他的讀者應該知道,為了長期支持自己寫作,他過著非常規律、自律、健康的生活並用堅持運動來塑造強韌的內心,馬拉松跑著跑著就跑成了職業選手。日本的”匠人精神”在他身上發揮到極限,只要是名從事寫作的人都應該有所共鳴,並自嘆不如。

不過這完全沒有可比性,只是讓大家知道,喔,原來偉大的作家是這樣要求自己的。此外,史蒂芬‧金的《史蒂芬.金談寫作》,也是很好的健全寫作心態的參考書。

而以上推薦的兩本書,幾乎也能看作是村上春樹、史蒂芬‧金的自傳了。

 

“怎麼樣才能練就像你一樣的文筆呢?”

“你都看了哪些書呢?可以開一個書單嗎?”

“要看多少書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呢?”

我只是普通讀者中的普通寫手,在寫作的路上,我們一起共勉吧!

Outfit of today


 

有時,我需要和當時心情一樣隨性但不隨便的包包相伴。最好能裝下所有我想帶出門的東西,輕鬆、愜意、個性卻也搶眼。
.
LONGCHAMP全新LGP系列,就是這樣一個包。

自由、敏感、孤獨、充實,

這就是寫作人生。

-凱特謎之音

RELATED POST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