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部電影來解鎖女性困境|《成長教育》:學習和奮鬥對女人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ARTICLE, MOVIE

如果評斷一個女性的價值是嫁得好,

那麼學習和奮鬥對女人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2009年上映的電影《成長教育》,其故事靈感來自英國衛報《觀察家》專欄作者林恩‧巴伯的回憶錄。講述一位16歲的早熟少女被菁英大叔誘惑騙色後,又重拾理想的經過。

故事發生在1960年代,英國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中。少女珍妮成績優異,她的父親為了她的將來規劃了周詳的求學方案,預備將她送進牛津大學。父母都認為上一所名校表示將來更有機會過上名流的生活,認識優秀的男人,獲得成功的人生。

因此,父親給珍妮的一切都以目標直指「這樣做能夠上牛津」為標準,如果對上牛津大學沒有幫助,那就是無用的消耗。比如,珍妮喜歡大提琴,父親就非常同意,因為拉大提琴聽起來非常高雅,是一個上流的愛好,面試時說出來很加分。但他卻不准珍妮在家裡練習,也覺得不需要去聽什麼音樂會,因為這些會浪費念書的時間,也無法具體幫未來鋪路。

父母們從來不關心珍妮喜歡什麼,珍妮喜歡法國,喜歡藝術,喜歡文學,喜歡音樂,但在家聽法國歌曲就會被父親大聲斥暍。

父親的功利主義潛移默化珍妮的價值觀,她也認為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上名校,以後拿著高學歷來得到自己想要的高級的生活(不得不說珍妮的父親像極了很多父母,只要求女兒好好念書,謀體面的工作,然後嫁得好)。

一天,下著旁沱大雨,珍妮在路旁等公車,一輛進口跑車徐徐向她駛來,開車的男子是一位風度翩翩的中年大叔大衛。他向她問好,並關心起她淋雨的大提琴。

就這樣,一位舉止得宜的紳士,幽默、友善、英俊、富有的菁英大叔大衛就這樣走進了珍妮的生活。他不僅博取了珍妮的好感,也博取了她父母的信任。在他們交往期間,給足了珍妮所嚮往的一切──聽古典樂現場演奏、去高級餐廳吃飯、去爵士酒吧喝酒、去牛津過週末、去高級拍賣會現場競標藝術品,生日時收到大大小小的禮物,甚至去夢想中的巴黎玩了一趟。

在無數的享樂後,珍妮開始荒廢學校的課業,穿起精品小禮服,喝著香檳化起妝,噴香奈兒五號香水,抽高級的進口女士香煙,這些改變都讓同年齡的女孩看在眼裡,羨慕在心裡。

即便過程中她發現大衛的財富得來的並不乾淨,也默許了他的作為。之後,大衛向她求婚,她開心的在課堂上秀出了婚戒,引起一陣喧騰。

父親也不再提及上牛津的事情,反正都是過上流生活,現在嫁給大衛不是更快就能享受到嗎?而珍妮也是這樣想的,她認為學校的一切都太蠢了,打算退學結婚。

珍妮的語文老師得知她要休學時覺得十分惋惜,因為她認為珍妮是這所學校裡為數不多有前途的聰明女孩。她苦口婆心勸戒珍妮,但得到的卻是她的嘲諷。

珍妮:「你是哪裡畢業的?」

老師:「劍橋。」

珍妮:「妳也很聰明很漂亮,但劍橋畢業的妳還不是在這裡批改作業,讀那些不成熟又空洞的學生作文;而我呢,我去了高級餐廳,去了爵士俱樂部,去了巴黎,還看了好多場電影。

她跟校長說:「我考上了牛津又如何?學習那麼辛苦又無聊,工作那麼辛苦又無聊,整個國家都很無聊愚蠢,我為什麼要選擇一條辛苦又無聊的路,而不是和我富有的丈夫一起享受人生呢?

珍妮真的在父母同意下退學了,卻也意外發現大衛真實的已婚身份。她非常憤慨,希望大衛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結果大衛只是落荒而逃,再也沒有出現。珍妮這才發現自己失去了一切,學校不再接納她,她從原本最有希望考取牛津的優異學生,淪落為一個失學被騙婚的16歲少女。

她後來求助了最看不起的語文老師,希望她能夠幫助自己。在踏入老師的房子後她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是一個非常有藝術生活的人,她是劍橋高材生,有穩定且崇高的工作,她聽音樂,彈琴,並且收集了一幅真正的藝術品。她的心靈充實又滿足,對待人又如此真誠善良,接納包容。

她才明白自己在她面前炫耀婚戒,企圖送她香水博取認同是多麼幼稚的行為。珍妮後來在老師的幫助下,重新拾起學業,如願考上牛津。

故事大致如此,《成長教育》表面上所說的是一個少女被中年男人以五光十色的生活誘惑進而騙色的故事,但也可以探討一個隱藏得更深層的問題:

如果大衛是貨真價實的黃金單身漢,而且非常愛珍妮。珍妮婚後過上了優渥幸福的上流生活,那麼我們還會覺得她放棄學業,選擇結婚這一條路是錯誤的嗎?

是呀,女性雞湯告訴我們,想要有錢就要自己奮鬥,自己奮鬥的最可靠,別人拿不走。並附上很多靠嫁給有錢人卻失敗的故事來佐證,告訴你有自己賺錢的能力才有底氣。只不過我們也清楚,奮鬥的人生很辛苦。

事實上,社會一直充滿著以婚嫁成功改變人生的例子,並且被大量女孩羨慕著。比如某天王嫂,她經常被拿來與前任作對比,一個婚後幸福美滿階級大跳躍,一個則活成了自己的大女主,事業興趣皆拿得出手。

你說人們更羨慕誰?他們肯定欣賞大女主的獨自美麗,但可能更多會選擇當那隻被天王捧在手心的金絲雀(以結果論的話,這無關對錯,若有異議,你說的對)。

這讓我想到亦舒的《喜寶》,喜寶也是高材生,但家境貧寒的她正煩惱自己下學期的學費,如果沒有完成學業,那她可能永遠是一枚社畜,只能擠著大眾交通工具上下班。因緣巧合下她認識了富商勖存姿,以接受資助完成學業的交易而答應當他的女人。一開始她還很認真的念書規劃一切,但舒服享受的日子過久了,她漸漸發現自己不需要奮鬥了,她最終從劍橋退學。

當初之所以奮發向上是因為她有理想的生活想追求,但現在已經什麼都有了,她還要日日苦讀得到那張文憑做什麼呢?就像珍妮的父母一樣,嫁給大衛就能過上流社會的生活,牛津大學不用去了,結婚吧。換成小資上班族就是,這幾萬塊錢的班不用上了,結婚吧。奮鬥只是一種為達目的的手段,而非出於熱愛,於是目的達到了,手段就可以拋棄了(不念書了,不工作了)。

學習和奮鬥對女人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如果學習和奮鬥最終目的就是過上想要的生活,那麼選擇嫁人這條輕鬆的路真的不好嗎?

曾經,有位讀者問我:「為什麼要工作,好累,如果不是為了賺錢,我才不想工作。我想要有個男人可以養我。像我爸賺錢養我們家一樣。」

我沒有駁斥她的說法,只是跟她說我這一路上的領悟,我說:「我是在學習和奮鬥的過程中了解自己的,並且在一次次挫折中進而確立自身的價值。我知道什麼是自愛,並認真覺得自我實現的快樂與滿足是世界上最開心的事。」

如同珍妮的語言老師,她在面對誘惑時可以堅持說不,雖然也對那瓶香水動心,但她更清楚一旦接受後,她與珍妮之間的師生之情就變味了。她是一個老師,她應該引導她走上獨立自主的路。

有些女孩,特別是家境不好的女孩,她們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改善了家中的經濟,但遇到婚戀的問題,依然把自己放在一個很低的位置。她已經變得不再煩惱經濟了,卻依然對自已沒有自信。尤其遇見好男孩時,她們會遲疑「我真的配得上嗎?」

有錢就有底氣這句話真如許多女性雞湯學說出來那麼響亮有力道嗎?恐怕是大家誤會了所謂的底氣吧。底氣應該是自我的尊嚴。

倘若學習和奮鬥只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那麼選擇嫁給有錢人跟自己奮鬥其結果沒有什麼不同。但如果你的目的是想探索人生的可能,進而擁有屬於自己立足於這個社會的價值,那麼唯有從學習和奮鬥中才能領悟這一切。

屆時,再也不需要過度在意人們加諸於這個性別的框架,真真切切用扎扎實實走過的每一條路──哪怕是彎路──活出一個自在的人生。

而我覺得,學習和奮鬥對女人的意義大抵於此,它讓你可以不卑不亢的面對這個世界。

學習和奮鬥對女人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也許是還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的時候,

用來防渣男的。

-凱特謎之音

RELATED POST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